现代学科体系建立以来,虽然学界在陶瓷考古、古文献整理、陶瓷史研究等领域开展攻关,但因传统学术被分割在不同学科中,研究者惯于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对陶瓷发展中所具有的丰富内容进行剪裁、切割、取舍,往往是见其一端而难睹全貌。一些宏观、全面性的陶瓷艺术命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对陶瓷艺术发展的整体认识、了解也不够深入,这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来陶瓷艺术发展研究存在的最大障碍,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实现文献与史实的结合,陶瓷研究与民俗学、技术史、思想史、人类学、经济学、文化史、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融汇,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陶瓷艺术研究内容浩如烟海,呈现出勃勃生机。虽尽力管中窥豹,仍难免挂一漏万。竭尽所能略述大端,也难觅其全。作为当代学者的一份历史责任,笔者愿在陶瓷艺术研究的浩瀚海洋中抛砖引玉,提出一孔拙见,留待方家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9.
[2]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李知宴.中国陶瓷简史[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
[4]陈万里.汝窑的我见[J].文物参考资料,1952(2):46-53.陈万里.邢越二窑及定窑[J].文物参考资料,1953(9):91-106.
[5]童书业.广东窑的瓷器[J].山东大学学报,1955(2):109-119.
[6]孙瀛洲.谈哥汝二窑[J].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1):4.
[7]王家光.耀州瓷、窑分析研究[J].考古,1962(6):312-317.
[8]李文信.辽瓷简述[J].文物参考资料,1958(2):10-22.
[9]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10]刘兰华.清代陶瓷[M].北京:北方文物出版社,1988.
[11]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2]王光尧.明代宫廷陶瓷史[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
[13]耿宝昌.名窑名瓷名家鉴赏[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
[14]远宏.中国窑口系列丛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8.
[15]陈万里.禹州之行[J].文物参考资料,1951(2):53-56.陈万里,冯先铭.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6):104-130
[16]冯先铭.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J].文物,1964(8):15-26.
[17]叶喆民.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J].文物,1964(8):27-36.
[18]周仁等.张家坡西周居住遗址陶瓷碎片的研究[J].考古,1960(9)48-52.周仁等.关于传世“宋哥窑”烧造地点的初步研究[J].文物,1964(6):8-13.
[19]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0]周玉.陶瓷材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1]龙宗鑫.简述古代陶瓷图案[J].文物,1959(6):15-17.
[22]黄美尧.花鸟画在陶瓷装饰上的几个问题[J].瓷器,1963(4):55-57.
[23]富世海.陶瓷器釉上彩绘方法[J].瓷器,1966(1):33-34.
[24]邓白.略谈我国古代陶瓷的装饰艺术[J].硅酸盐学报,1978(4):290-306.
[25]梁之,张守智.定瓷的装饰艺术[J].文物,1959(6):22-23.
[26]王莉英.吉州窑的装饰艺术[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4):17-21.
[27]关宝琮.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M].沈阳:辽宁省硅酸盐研究所,1979.
[28]陶慈.陶瓷[J].文物,1979(11)-1980(12):88-89.
[29]杨永善.陶瓷造型基础[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0.
[30]杜立锁.陶瓷艺术的造型与花釉装饰[J].装饰,1988(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