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建国瓷和日用陶瓷的创作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祝大年、梅健鹰、高庄、郑可先生为代表的陶瓷工作者,以探索“建国瓷”生产为契机,积极探索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陶瓷生产,创造出这一时期日用陶瓷“建国瓷”“国宴瓷”“礼品瓷”“外销瓷”等巅峰之作。梅健鹰先生作为建国十周年瓷器的设计者之一,发表了《青花瓷器设计》[32]一文,就建国瓷器的设计方案作出了具体说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高级日用瓷“建国瓷”参与者的张守智在《装饰》杂志发表《建国瓷的设计、试制与生产》[33],回顾了建国瓷的生产背景、参与人员、设计过程、生产标准、产品等,是对“建国瓷”研究的权威之作。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想不断融入,日用陶瓷呈现出生产多元化、精细化、高技术化的生产特征,同一时期新型陶瓷、特种陶瓷、工业陶瓷、精细陶瓷技术呈现日益繁荣景象。
总体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日用陶瓷技术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主要包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陶瓷简报》组织翻译苏联陶瓷技术方面的论文,如《关于日用瓷烧成窑的改进》《用压制法制造瓷器和精陶制品》等论文,以及国内研究人员对日用瓷生产烧制、原料成分分析等相关内容,如刘秉诚《日用陶瓷烧还原焰的问题》[34]、颜石麟《以“Vitreous”型的烧结坯料制造餐具》等。改革开放之后,日用陶瓷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日用陶瓷的研究广泛分布在材料、工艺、坯釉、生产技术、设计理念、国内外发展趋势、经营管理、传统文化在日用陶瓷中的表现等相关内容。
7.民间陶瓷
民间陶瓷艺术一直活跃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朱培钧发表《优秀的民间陶塑艺人——区乾同志》[35]介绍广东民间陶瓷艺人。20世纪80年代《装饰》杂志以图版形式发表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收藏的陕西、山西部分民间陶瓷作品。此外,杨永善发表《论民间陶瓷的属性与特征》[36],远宏的《山东民间陶瓷艺术风格的变迁》[37]等成果都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较高研究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周国桢《中国民间陶艺与现代陶艺》[38]、邱耿钰《地理、经济、生活、生产方式——处于多层关系中的民间陶瓷研究》[39]等论著,从方法论、民俗学、地理学角度对民间陶瓷艺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策略的实施,陶瓷界开始广泛关注民间陶瓷这一课题,包括民间陶瓷艺人介绍、民间陶艺地域特点、特色等相关内容大量涌现。但整体来看,对于民间陶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关照,这与新中国70年陶瓷艺术的发展并不相称。
8.陶瓷图录
20世纪50年代初,陈万里根据部分考古材料和自己的收藏先后编撰了具有研究性质的《陶枕》《陶俑》[40]二本图册,开启了编撰陶瓷图录的尝试。故宫博物院在陶瓷图录的研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962年故宫博物院精选了从三国到清代的100幅作品,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41]是该时期的代表之作。20世纪80年代后,故宫博物院开始陆续编撰陶瓷图录,如《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42]陶瓷部分、《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1—2卷)》《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等系列瓷器图录。同时,地方博物馆也加入进来,依托专业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陶瓷图录的图书,如《上海博物馆藏瓷选集1979》[43]、《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器选》[44]、《安徽省博物馆藏瓷》等图录。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陶瓷(上)(中)(下)》[45]三册,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15册[46],精选出了九大博物馆精品及其他各省市地方博物馆的千余件馆藏珍品,都是重要陶瓷图录的代表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