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远宏 许大海丨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

远宏 许大海丨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
2025-07-02 12:41:4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9.现代陶艺创作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祝大年在《装饰》发表《谈陶艺开发在“部分陶艺家邀请会”上的开幕词》[47],通过回顾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及现代陶艺发展若干问题,提出开放中国现代陶艺的历史必然性。同一时期杨大申也发表了《陶艺与生活·传统与今天》,提出陶艺已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进入家庭,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普遍性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现代陶艺研究主要聚焦在创作体会、艺术风格等问题探讨。陈淞贤《直取性情真——陶艺创作体会》[49]、董建新《陶艺创作点滴》[49]、吕品昌《论陶瓷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50]、黄美尧《现代陶艺初探》[51]、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52]、陈进海《陶瓷艺术形态的演变和塑造技艺》[53]等成果都属于此类。21世纪后中国陶艺创作开始自我反思,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陶艺的现实和问题》[54]、白明《关于中国现、当代陶艺的思考》[55]等研究成果,从当代艺术和文化关系等方面对现代陶艺创作进行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当代陶艺创作话语体系不断多元化,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互相渗透,现代陶艺创作途径更加多元化。

10.陶瓷艺术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陶瓷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推动了陶瓷教育研究的勃兴。陶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回顾、陶瓷教育模式构建创新、陶瓷教育的发生、国外陶瓷教育评介、发展现状及趋势、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相关内容。祝大年在《陶瓷美术的创作质量问题》[56]中比较早地涉及陶瓷教育中的创作问题。此外,陈若菊《努力搞好艺术陶瓷教育开展艺术陶瓷创作》[57],张德山《景德镇陶瓷教育简史》《景德镇陶瓷教育现状》[58],李正安《我国高校陶瓷设计教育发生探究》[59]等都在上述研究领域做出了代表性的成果。近些年随着陶瓷专业纷纷落户于全国大专院校,对陶瓷艺术教育的相关研究课题也日益广泛。

11.著名窑口恢复、发展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历史名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研究上,如越窑、汝窑、钧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等历史名窑的窑址考古,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论述。除陈万里、冯先铭等较早涉及这一领域外,郭演仪等的《宋代汝、耀州窑青瓷的研究》[60]、林士民等的《中国越窑瓷(上)、(下)》[6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汝窑的新发现》[62]、苗锡锦等《中国钧窑考》[63]等研究成果,均从窑址、釉料、坯体、烧制、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

此外,在名窑仿制恢复及技术、比较研究、装饰纹样、文化产业市场等方面也有展开深入研究。如装饰纹样方面,陈文增的《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64];比较研究方面,杭州历史博物馆编撰《翠色、琢玉、梅青:越窑、耀州窑、龙泉窑、青瓷文化对比研究》[65];仿制恢复及技术探讨方面,钟兆龙等《六朝越窑青瓷仿制成功》[66];文化产业及市场方面,张祝平《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研究——以汝瓷为例》[67]、吴洙霖《北宋汝瓷设计文化及当代汝瓷产业的发展研究》[68]、刘红芳《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的钧瓷旅游发展研究——以许昌为例》[69];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王洪伟的《另一种钧窑史钧瓷技艺的手工艺人口述及地方性知识想象》[70]等相关研究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12.古陶瓷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

关键词:远宏,许大海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