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有一个小女儿梁思宁,则是新四军的女战士。
抗战期间,梁启超已去世多年,在南开大学读书的梁思宁对母亲谎称去上海上学,一路南下,几经周折,在安徽泾县加入了新四军。这一路,她的心境,如同父亲写过的那首《壮别》:“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天下正多事,年华殊未阑。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
梁思宁被分配到战地服务团工作,在陈毅、粟裕的部队里,刚参军二十多天,就经历了生死。部队过一条敌占区公路封锁线时,和日军一支巡逻队相遇,受到敌人袭击。她亲眼见到许多同志在自己身边中弹倒下。那时的她身后没有任何退路,只有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生死搏斗。
在新四军中,梁思宁主要从事宣传工作。创作了许多宣传抗日,宣传反剥削、反压迫,宣传妇女解放的文艺节目,深受老百姓欢迎。
那或许也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尽管动荡不安,但她觉得特别有意义,“同志们整天工作、生活在一起,不用看日本人的脸色,不用胆战心惊地过日子,心情特别好。每逢打了胜仗,老百姓便敲锣打鼓送来慰问品,再没那么快活的!”
后来,梁思宁随部队来到了山东解放区。1946年5月1日,梁思宁与山东省农业指导所主任章柯结婚。1948年,在“三查三整”运动中,有人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认为梁启超是地主、资本家的政治代表,梁思宁被开除了党籍。
济南解放后,她被分配到山东省农业厅,却没有安排具体工作。对于梁思宁来说,工作再苦再累都不怕,就怕别人的冷落和误解。她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单位,打扫卫生、分发报纸、整理文件。有时碰上发福利,一个人用自行车驮着八十多斤瓜果,挨家挨户给同事送去。
1965年,梁思宁的丈夫章柯担任山东省科委领导,全家搬至经四纬六路省科委所在地。一年后,“文革”开始,梁思宁家未能逃过一劫,其中一大“罪状”就是他们家雇了保姆。
紧急关头,他们把保姆安顿在老街坊家中避难。后来老保姆生病住院,梁思宁及其子女每天守护在病房,喂水喂饭,洗脸擦澡。保姆病故后,他们作为亲人料理后事,兑现了梁思宁将保姆养老送终的承诺。
那时,她的大哥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亲自设计的林徽因墓在北京八宝山被砸,刻字被毁,直到2003年才修复。
1967年,梁思宁儿时的邻居去北京,探望她的母亲王桂荃,看到家里已经被抄,老人躺在院落门房小黑屋里一块木板上,地上放一个热水瓶,凳子上放一个干巴烧饼,老人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你快走吧!红卫兵来了!”
第二年,梁思宁的母亲去世。作为梁启超的第二名夫人,她为梁启超生养了六个儿女,在梁启超去世后,将孩子一个个培养成才。说起来,她临终前,最不放心的,应该就是梁思宁,五年前,她专门来济南看小女儿,还一同游览了泰山。
即便如此,梁思宁也坚信“历史会告诉你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凭着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她捱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捱过了35个寒暑春秋。在年近古稀之时,迎来平反昭雪的那一天。1983年,党组织恢复了梁思宁的党籍。离休后,梁思宁一直住在济南益寿路旁边的干休所内。
有一年,有记者去干休所采访了梁思宁。记者推开房门,“一位老人立在面前。身材不高,有些瘦弱,典型的南方人体型;花白头发,灰色衣裤,极普通的老年知识妇女装束;双颊微陷,眼窝很深,一双眼睛显得特别大。她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眼睛,深沉、犀利,内涵很多,仿佛探入你的心中。”
梁思宁的一段话,震撼了前来采访的记者:“名人的后代不要把祖先的光环加在自己身上,个人的历史要靠自己写,不能靠祖先。我说,我是一个普通党员,一个家庭里的普通孩子!”
2006年,梁思宁在济南病故,享年90岁。
七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这是梁启超曾对自己孩子说过的。
孩子们都做到了。(文/魏新)
参考资料:
许志杰《吴金鼎与梁思永的龙山文化之约》
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林徽因:《林徽因文存》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林杉:《林徽因传》
王静:《梁思宁的无悔选择》
逄金一:《文化名人与济南续录》
刘树林《我与梁启超家人的邻里往事》
作者简介
魏新,作家,诗人,历史学者,编剧,全国青联常委,笔名老了,1978年12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曹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著有《东汉开国》、《魏新讲水浒》、《历史有魏道》等图书。编剧作品有话剧《神马都是水浒》、《把日子提前过》,春晚小品《是谁呢》、《爱的代驾》等。曾获中国话剧金狮奖,泰山文艺奖编剧奖等。
书讯:《重走梁林路》新书发布会将于本周日(5月28日)下午3点在山东书城举行。
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欢迎参加!
让我们一起,追随大师足迹,捡拾已逝时光,考察文化遗产,致敬历史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