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都会有这一天——辞别红尘归天家!
感性陪伴,理性送别,彼此心中无憾!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需要学习‘生死观’这一课,因为人人都有辞世那一天。不必过度哀伤,记住曾经的美好就足够了!
为自己许个愿吧:活的精彩,逝的温馨——让生命的每一个时节都是一幅亮丽的风景画!”
(三)阿波老师进一步与我讨论了“人生观”和“价值观”,说:什么是“真正活过”?回答就是“逝去时令人不舍!”“人世间最珍贵的居处是‘心屋’,最有价值的怀念是‘你已回天家了,我还在想着你的好呢!’”
接下来,阿波老师给我发了链接小视频:国学大师叶曼先生谈临终关怀,启发人们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两个角度去进一步深刻领会双方的心理活动轨迹,以及应该采取的临终关怀应对措施!
三
阿波老师给我上述两段文字后,我感到师生之间的生死交流已经拉开了序幕!
后来,我就直截了当地向阿波老师提出:“您能否提供一下青岛桃花源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青岛颐德康复医院)临终关怀的有关理论、相关舆论、实践案例以及环境、医养等方面资料,我想在学习这个完整的体系中,做一些思考与探讨。”阿波老师回复我:“提供一点有关‘临终关怀’采访线索吧!”,然后从理论依据、舆论倡导、环境设施、医养支持等方面,逐一向我推荐应该对接的院长、主任、业务骨干等人员姓名,最后说“临终关怀实践案例:就找入住老人阿波”!
(一)阿波老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临终关怀实践,给我谈了自己的《小议“临终关怀”》:
——住养老院,有机会观察思考老人的生活;好友同住养老院,有机会陪伴至归天家,于是就有了对“临终关怀”行为的切身体验。在老人物质需求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临终关怀”,我们能为TA做些什么?
1、优选生存质量:在生命长度和舒适度不能兼得情况下,就选择“舒适”,让其尽量活得舒服高兴,而不是按教科书式活着。
2、优质生活环境支持:对失能失智老人,要每天保持身体被褥干净干爽。
3、贵在精神护养:活着而不快乐,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陪伴老人聊天,专门聊老人辉煌的过往,每个人都有可盘点的自豪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其感到这辈子没白活,从而快乐过好每一天!
——老人们能够尊严快乐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步,多么大的福报啊!生命太有质量了!这样的送别是温馨的,让生命的每一个节点都成了一幅亮丽的风景。在青岛桃花源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青岛颐德康复医院),我们看到了!
(二)阿波老师对我说:“我归纳的临终关怀的探索,是我和安大夫共同的实践。从她家的先生马校长始,到我家齐先生,再到安大夫本人,最后是刚逝去的李贤台先生。我们感受到这种陪伴使‘最后一米路’的生命质量还是令人欣慰的。”阿波老师归纳了自己和安大夫共同总结出来并实践的过程,即“《临终关怀咋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