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我给阿波老师微信,感谢阿波老师把《与天堂的灵魂对话——学会死亡,才能更好的活着》借阅给我,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加深了对生死的感悟。我说:我用我的随笔文章答谢您吧!
不得不承认,师生之间的生死交流把我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我由此开始,自购并正在阅读着许多相关书籍: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古埃及
后来,为了践行我对阿波老师的承诺,我写下并发表了《今后要永远关注的话题:死亡——读
前不久,我与阿波老师再次谈到青岛桃花源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青岛颐德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及天堂驿站时,阿波老师说:我们的教育中缺少了生命和死亡教育,死亡被视为禁忌之谈;所以,当衰老来临时,当人们发现自己毫无准备时,生存状态一下跌入谷底,心理状态难免接近绝望。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面临问题时自然会无措;因此,退休年龄之前一定要早早地做好养老规划,不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等到衰老来临再去准备往往就已经来不及了,且未来老年人自谋出路将会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临终关怀,让逝者人生圆满,令亲属心中安然;临终关怀教育,应从学童开始,使之了解生命全过程,更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六
最近,我看到了一则视频,说的是两位老人去世后,在国外定居的子女遥控将父母的遗产做了处理,老人在世视为珍宝的收藏都被当作废品处理掉了。
我对阿波老师说:我看了这个视频就在想,如果一个人知道了上帝给他在世的有限时间了。这个人会怎么处理这些事情?这也是我在思考临终关怀所关注的问题。您能谈谈您的见解吗?您能给予指导吗?
阿波老师非常用心的思考了这个问题,说:“人生只属于个人:精神的、物质的、经历的……谁的人生谁珍惜,他人感受不深。子女没有重视父母的遗物是可以理解的,不能一概视为‘不孝顺’。
——个人后事早安排,这是非常重要的:
1.预先交代:在还有自理能力时就向孩子(或亲属)说明失能失智时,自己希望得到怎样的照护。住咱养老院是最有条件安排的。
2.物品处置:明确告诉孩子家中钱物的处置和个人后事的安排(如着装、遗体、告别仪式、送别词等),让孩子心中有数,处理后事不慌乱,更有针对性。
——敬畏生命,关注生命全过程:开展临终关怀教育,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坦然的人逝观,让生命的每一个时节都是一幅温馨的图画。
——对逝者来说,人世间最珍贵的居处是‘心屋’,最有价值的怀念是‘你已经回天家了,我还在想着你的好呢!’
——抓住生命的尾巴:人来红尘只有一次。退休后有了完全的独立自主的机会,也就有了真正的自由,好好把握住:快乐每一天,活好每一天!”
阿波老师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在随笔《网上没留痕迹,江湖还有传说——书画家吴继文先生给人们的“终活”启发》中,也从“终活”的概念出发探讨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做好“终活”的技术路线。我认为:“人生只有一次,死亡是客观的必然,与其避免接触、闭口不谈,不如坦然地去面对、开放地去讨论,自己给自己安排划下人生的句号,有了这种安排如遗产、自己的收藏品、不想被人所知的秘密等妥善处理,既能让自己过世时安心上路入土、维护自己身后的名声,又能避免自己身后不必要的家庭纠纷。”“终活,是为自己人生划下圆满句号的重大举措!愿这一重大举措能够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进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全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