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生命状态,尊重人格:老人失能失智、力不从心时很敏感、很脆弱。陪伴者一定要有好态度:
1.不去纠正老人的不当言行:老人说什么都“对”。
2.安抚老人的行为失误:没关系,不要紧,有我呢,我来做……
3.多给精神支持:常回忆过往家里家外最开心的事,让其活得自豪;夸赞现状的高光,让其活得有劲——咱活的知足、够本!
——日常生活护理到位:吃喝拉撒洗,保证干净干爽。特别在衣着上尽可能光鲜亮丽,以提振精神,表现良好的生命状态。
——不做过度治疗:不插管,不治之症就不治。在生命长度和舒适度不能兼得时就选择后者。
——尊重老人的选择:不能按教科书活着,要顺其生命自然节奏安排老人生活,如饮食,睡眠,运动(自编健身操)等,以让老人舒服、高兴为目标。老人喜欢的就是好日子。
——给临终者尊严,尽可能的尊严;让其舒服,尽可能的舒服;让其高兴度最大化的辞别红尘!
——人生追求目标:生的喜乐,逝的温馨。让生命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虚此生了!普通百姓的告别词最好由最熟悉逝者的人拟写(最好提前准备),能够揣摩出逝者最想听的话,而不是致辞人想说的话!
总之,感性陪伴,理性送别,彼此无憾。”
四
随着师生之间生死交流的深入与细化,我与阿波老师可以随时面对面的谈论死亡这个全社会都恐惧的话题。阿波老师对我说:“我从60岁开始关注死亡,第一本入门书是《与天堂的灵魂对话——学会死亡,才能更好的活着》。说的真好!学会死亡,才能更好的活着!”
当我向阿波老师借阅《与天堂的灵魂对话——学会死亡,才能更好的活着》时,阿波老师说:“趁自己还活着,美好的东西,特别是精神层面的,不要私存,与朋友们分享,或许对他人还有点用呢!”
当我赞叹阿波老师如今的阳光心态时,阿波老师对我说:“让心中总有一束光,晚年可以不孤!晚年是属于孤独凄冷的季节。顺其节律,还是逆势而上?咱二中人的做派,我的事情我做主——这是根据我、我家齐先生和安大夫、李贤台老师的养老院生活有感而发,可能没有普遍意义:一是找个舒适热闹的地方:选择一个性价比高的养老院,养老同时参与养老院建设,重在感情和精神上支持——怀着感恩之心,经常对院方的精心付出表示感谢。二是有深厚感情的朋友同住养老院:既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又能彼此照顾。自己舒服,子女也省心,彼此成全。三是培养正确“生死观”:死亡是上天送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咱坦然接受。学习和践行‘临终关怀’——少折腾就是多享福,利国利家利己。”
阿波老师运用中外研究成果进一步阐释了临终关怀,说:当自己最亲近的人躺在病床上弥留,到底是选择让他在医疗器械的帮助下继续与疾病苦斗,还是让他安静和轻松地与这个世界告别?回答这个问题前,得认真审视过度医疗。有的病人在加护病房可能会延长10天的生命,这不仅仅是增加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医疗成本,而且病人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周身完全没有家的温暖……围绕在他身旁的,会是一群熟知他血液指数和氧气浓度,却连他的名字都几乎叫不出来的医护人员,延长10天生命换来的是人财两空和在陌生、孤独、凄凉的氛围中离世。临终关怀的境界就是不让老人痛苦地死、不让老人孤独地死,要让老人有尊严地死。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