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2025-04-20 11:31:3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胡秉文系统阐述了鲁迅美术学院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基于延安鲁艺“艺术为人民”的红色基因,学院提出技术时代鲁迅美术学院所坚守的三大传统:人民性——艺术创作需扎根社会、服务大众,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理念体现为技术赋能下的通识美育;实践性——通过产学研项目,鲁迅美术学院将AI技术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培养懂技术、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性——学院通过运用VR等技术重构传统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人文关怀到技术应用的深度思考。

面对技术变革,学院以技术赋能,通过“互联网+”大赛等探索人机协同创作;将AI伦理纳入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边界;运用算法转化民族歌舞为数字动画,实现非遗活态保护。同时,学院构建了系统化的通识教育实践体系,重点提升师生的AI技术应用能力,建筑艺术学院团队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的AI设计课程已成为示范项目。与腾讯、特赞等科技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创新平台,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胡秉文强调,艺术教育本质是培养兼具科技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需在技术应用中坚守“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胜峰

段胜峰表示,国美曾强调"诗性"与"智性"的人才培养核心,如今将这一理念与人工智能并置思考,引发了我们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深层反思。

2025年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深度介入艺术创作领域,其艺术创作经历了从模仿到共创的演进,但它的底层逻辑与人类创作存在根本差异,即缺乏情感体验、文化沉淀和主观意识,仅通过大数据训练进行模式重组。AI能在一分钟内生成千幅构图,甚至精确复现艺术家的笔触压力,但这种"创作"本质上是对已有知识的算法重构。

传统的艺术智性强调情感与思想的交融,但在AI时代,艺术智性这一命题面临解构。AI的"智性"体现为算力支撑的模式识别。值得关注的是,新兴的神经元芯片技术正在模糊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界限,这种碳基-硅基融合可能催生全新的艺术形态。

AI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其引发的跨学科知识生产。它打破了艺术与科技、人文与算法的壁垒,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原创性、主体性等核心概念。从哲学层面看,AI的最大意义在于挑战人类中心主义——当机器不再以人类逻辑为基准时,艺术的定义和知识体系都将被重构。

站在技术革命的临界点,我们既要看到AI在拓展创作边界上的潜力,也要清醒认识到:最先进的AI仍无法理解"红色"的情感内涵,这种认知鸿沟恰恰揭示了艺术最珍贵的本质——源于生命体验的智性光芒。在算法时代,守护这种人文价值显得尤为迫切。

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文锋

文锋表示,在AI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以《哪吒》导演饺子、作曲家阿鲲等跨学科人才为例,印证了艺科融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技术变革方面,AI正重塑艺术教育范式:一是打破时空限制的个性化学习,用AI作曲软件可即时生成音乐小样;二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三是AI辅助创作工具降低创作门槛,但作品深度仍待提升。同时,AI也在带动艺术教育模式的重构:教学模式从"教师主导"转向"自主探究",学生获更大学习自主权;人文内核可能被技术稀释,AI作品存在同质化风险;数字鸿沟可能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需要建立普惠性智能教育体系。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四川音乐学院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探索构建“五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即构建"艺术+思政"数字化育人场景、“三跨三融”课程新体系、“课赛互促”培训新模式、“数字融合”科研新范式、“四阶递进”美育新维度。

面对AI浪潮,艺术教育需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坚守人文本质,通过跨学科协作培养兼具"诗性"与"智性"的新时代艺术人才。这既是应对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引领未来的关键路径。

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董德君

关键词: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