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2025-04-20 11:31:3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林茂以跨界、重构、超越为脉络,分享其对数据时代的育人之道与教育学关系的思考。

第一,跨界:重新定义艺术教育的理论之维。他认为,立人之本在于精神与价值的不可替代性,跨界之道在于重构艺科融合的知识体系,无论科技如何迭代,艺术教育的核心始终是立人。唯有打破艺与科的认知壁垒,才能培养出既能对话智能技术,又能坚守人文立场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创新的动能。

第二,重构:建立数据时代的教学新生态。央美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赋能不单单是将技术工具引入课堂,而是更需要系统性地重构教学场景、方法与评价体系。

第三,超越:构建数字人文的价值坐标系。技术是中性的,但艺术教育必须有温度、有立场,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我们亟需建立一套数字人文的价值准则,防止技术异化对艺术本质的消减。

他提到,我们还要以文化自信赋能数字创新,更要激发文化主体意识。以跨界的勇气拓宽育人的维度,以重构的智慧创新教育的生态,以超越的格局守护人文价值。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培根铸魂的赋能者、文化传承的助力者、文明互鉴的连接者,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

朱尽晖介绍了西安美术学院近年来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参与的三项代表性工作:一是运用数字技术保护秦岭生态,并衍生出"关中艺术忙罢节"项目,将艺术赋能乡村建设;二是参与中国航天第19次飞行任务标识设计,利用数字模拟技术解决航天视觉呈现难题;三是为珠穆朗玛峰新标高(8848.86米)设计纪念标志,通过科技手段克服高海拔环境限制。

朱尽晖提出,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艺术院校应主动拥抱技术创新,同时坚守美术教育本质。他强调了动手实践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指出西安美院始终重视素描、速写、书法等基础训练,将其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内容。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主张多学科交叉融合,并以学院为中国中车集团设计高铁外观为例,说明如何将空气动力学与美学相结合。美术教育要立足文化自觉,在数字化浪潮中坚守中华美学传统,应培养既扎根民族文化、又掌握前沿科技的新型人才,通过“入手—入脑—入心”的教育路径,实现科技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西安美院愿与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探索艺科融合的新模式,应对新时代的美育挑战。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张炼

张炼指出,作为拥有105年历史的艺术院校,湖北美术学院近年来积极应对技术变革,于2023年成立创新学院,系统推进人智交互、人工美学及“生物+艺术”等跨学科课程建设,着力构建数字化平台。学院自2006年起实施“1+3”基础部通识教育模式,2023年升级为“1+2+X”三段式培养体系:一年级专业大类培养、二三年级深化专业教学、“X”阶段强调跨学科融合。同时注重楚文化元素的融入,通过书法课程、楚文物造型研究等教学实践,强化传统文化传承。

张炼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介绍"三智"人才培养体系及图形生物设计课程,强调在AI时代更需坚守艺术教育本质。通过现场展示的楚文化数字设计案例,他指出,技术普及虽降低创作门槛,但也可能削弱艺术独特性,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艺术人格塑造。最后,他呼吁艺术教育应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理念,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人文关怀与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地位。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胡秉文

关键词: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