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隋建国近年创作的三个现象学时刻

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隋建国近年创作的三个现象学时刻
2025-08-19 17:26:2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漆,2006年至今

而这一问题实际上对隋建国来说并不陌生,从特别早期的创作开始,他就非常有意识地关注到了时间问题。从最早的《无题(水冲石膏)》(1987)、《碑林》(1992,仅停留在构思草图)[48],到2006年开始创作延续至今的《时间的形状》[49],再到于公共空间创作的《偏离17.5度》[50](2007-)、《大提速》(2007)和《平行移动50米》(2007)等等,时间都以某种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于其创作中,而作为雕塑家的隋建国,实际上也非常有意识地将这些作品视为“用空间装时间”(《偏离17.5度》)或“用时间装空间”、“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实验(《大提速》、《平行移动50米》)[51];同时,这些作品所处理的不仅仅是计数层面上的客观时间,更关乎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反思,其中,《时间的形状》即是最典型的。可以说,时间是隋建国创作中自始至终存在的一个重要母题,只不过在更早期,艺术家对时间的处理手法是偏于具象的,它们要么被转化为实体雕塑,要么显形为一个具体的空间,但从手捏泥开始,这种对时间和生命的形塑以一种更抽象、更难以被察觉到的方式出现了,时间不再寄居于外部事物之中——石头、漆块、公共空间等,而是更直接与艺术家的身体及其内在生命经验相连;再后来,在高速摄影机的拍摄下,这些瞬息掠过的手捏泥的时间被非常直接地“放大“和显“形”出来,表达时间的语法不再是再现、转化,而是假借。所有这些变化和积累的过程,构成了隋建国最终注意到《不可见之物》及其对形塑时间和生命的启示,或者说,让艺术家以此而与贾科梅蒂之间构成了另一个“对话”的时刻:一种艺术现象学意义上的对生命和存在的共鸣。

隋建国,《偏离17.5度》

2007-2024年

《偏离17.5度》点位图

关键词:隋建国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