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物理信息系统(MEP),实现物、人、设备、位置的信息智能匹配,解决了全球以液体和粉体为原料无法实现全流程制造的难题;采用的智慧测评功能(SME),可以对工厂“人、机、料、法、环”的各种参数进行智能采集、评测、防错、纠错。采用的APS智能排产系统,被德国西门子公司专家称赞为“全球第二家将APS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轮胎企业,引领了世界轮胎智能制造的方向”。
在首个“工业4.0”智能化工厂旗开得胜后,2018年双星又建成了第一个大规格乘用车胎“工业4.0”工厂。2019年东风轮胎又通过实施搬迁,建成了中国轮胎行业第一个“芯片轮胎”“工业4.0”工厂。
激发“搁浅的鲸”
在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过程中,出海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步。这两年,“不出海就出局”越来越频繁地在各大峰会、论坛上被反复提及。青岛一直身处开放前沿,出海的意识很早就被刻进青岛企业的骨子里。双星也不例外。
2015年,双星在解决落后产能的同时,就开始思考以“当地化”拓展海外市场的路径。这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了双星面前——锦湖轮胎股权出售。
并购向来是企业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快速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锦湖轮胎有着辉煌的历史,曾名列全球轮胎行业前十,在全球有8个生产基地和5个研发中心,其低滚阻轮胎、智慧轮胎和不充气轮胎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是包括宝马、奔驰、大众、奥迪等主流车厂在内的战略供货商之一。
200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影响,韩国九大金融机构对锦湖轮胎的贷款实施了债转股。之后,又由于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变化、管理不善、工会关系紧张等原因,员工士气低落。2016年,债权团提出转让所持有的锦湖轮胎股权,锦湖轮胎由此进行全球公开招标转让。
双星并购锦湖的经过足以用披荆斩棘来形容。当时,锦湖轮胎的规模是双星轮胎的4倍,且其知名度远远大于双星轮胎。双星不仅要与多家国际大公司同台竞争,还要面对“蛇吞象”的质疑、“吃霸王餐”的猜忌。但最终,双星还是以“非价格因素”中标,成为锦湖的控股股东。双星人的专业和敬业、双星对锦湖问题的把握以及自身转型的经验,让双星得以突围。
在经历了660多天的艰难历程后,这一被外界称为全球“最曲折、最壮丽”的跨国并购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双星跨国经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企业界,关于跨国并购有一个知名的“七七定律”——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融合,也就是说海外并购成功率不足30%。
2023年,锦湖轮胎实现营收40414亿韩元(折人民币约219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86%,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顶级轮胎企业,并创历史新高;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677%。2024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245%。柴永森带领下的双星,展现出了老道的跨国经营经验。有人说,如果当年柴永森激活的是“休克鱼”,那么这次他所领导的双星激发的是一条“搁浅的鲸”。
控股锦湖后的战略协同和治理模式最能说明问题。柴永森充分发挥“激活休克鱼”的经验,以“激发锦湖人的智慧和斗志”为切入点,探索和推进锦湖轮胎“在董事会领导下以社长为核心独立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新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星和锦湖协同推进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由双星集团总裁张军华亲自组织顶格处理,以业绩论英雄,谁有优势谁牵头,谁的正确听谁的。派出两名观察员,主要负责观察战略、协同推进和管控现金流风险。同时,强调工会和公司是利益共同体,只有锦湖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员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