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再造成就了一场信息化革命,这场革命的指向是产销协同,进而打造一条“管理流水线”。
在2008年,“管理流水线”被张瑞敏阐释为“卓越运营”。
在他看来,“卓越运营”即建立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端到端的卓越流程,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最简便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产品或服务。”
可以说“人单合一”是带着技术色彩出场的,以“码”为户枢体现了流程再造的结果。
但这只是针对于企业内部环境而言,或者说我所还原出来的“人单合一”体现的是员工价值。
那么作为另一部分聪明人的用户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呢?
对于用户价值的体现来自于互联网对张瑞敏的启发。
有一段时间张瑞敏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他在观察了电商模式之后提出了“后电商时代”的概念。
据说马云来青岛和张瑞敏会面后,旋即提出了“新零售”。
如果说信息化为海尔带来了流程变革的话,互联网为海尔带来了以颠覆传统组织结构为特征的模式变革。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信息化叠加网络化,解决了一个结构型难题,即拆掉隔挡在最聪明的两部分人之间的那道墙,让员工和用户可以彼此坦诚相见。
拆掉一堵墙就意味着结构的某一个部分要发生改变,原本结构中的内部关系就要发生变化以适应全新的组织功能,如此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结构。
在新的结构里,存在过的局部将不再存在,抑或是随着新的关系界定,过去必将面目全非。
这期间,张瑞敏写了一篇《海尔是云》,“海再大,仍有边际,云再小,可接万端。”从“海”到“云”,代表着张瑞敏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在发生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海尔只能不停地进化下去,因为云没有固定的形状,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
如果说“海尔是海”是海尔的全球化叙事的话,“海尔是云”则是海尔的网络化叙事,这是一个全新的叙事范式,甚至在一段时间之内都难以被当代管理语言体系所消化,比如经典的“中心-边缘”理念会被创客制取代。
创客制的底层思维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游牧思维”,进而消解了组织内部的各种“边界感”。
和任正非的物理学隐喻不同,张瑞敏采用了生物学的隐喻,他把消解“边界感”的机制称为“链群合约”。
“合约”既代表了市场也代表了目标和行动的一致,当市场关系不存在的时候,就代表目标不存在了,行动就会终止,链群上的创客们可以“游牧”到别的地方。
笔者在前文提及过组织是否越小越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组织大小并非形成企业活力的充分条件,关键是要有一个保证战略一致性的机制。
张瑞敏把在创业伊始就开始思考的人的问题最终推到了前端,并以企业价值观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最终表述为“人的价值最大化”。
请记住这个价值观,因为它很可能代表一种觉醒,从工业时代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中觉醒。
这可能也是“人单合一”从一开始就被西方管理界关注到的重要原因。
有一年随张瑞敏访问哈佛大学,几位哈佛商学院的老教授邀请他午餐,能明显感受到管理界苦股东价值最大化久矣的心态。
这几年学习“人单合一”的西方公司越来越多,十四个人单合一研究中心分布在全球各地,拥有41.5多万成员企业,8.2万家企业正在复制人单合一模式。
可见,价值观转型是全球各大公司都在面临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杰克·韦尔奇在这两年被迅速拉下了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