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与海相伴的城市都希望能将海洋优势作为发展新赛道,将海洋产业作为发展新风口。“向海而行”正愈发成为新质生产力挖掘的既定方向,依海而生的城市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青岛就属于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2024年上半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2671.6亿元,增幅7.7%。目前全市拥有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4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638家。海洋人才总量达37.65万人。上半年,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86个,总投资472.72亿元。
从一系列数据上足以看出,青岛在海洋发展方面已构筑起了坚实基础,而且其增量和投资数额同样保持了良好势头。由此说明,青岛在海洋发展领域已具备大跨步前行的条件。
敢于改革为“向海而行”创造条件
不论哪个领域,改革创新永远是推动事业前行的必要法宝。面对海洋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青岛敢为人先,实施了多项创新之举,如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在全国海洋系统首次推出“海洋改革二十项案例”;在全省率先启动编制《青岛市海洋发展远景规划》和《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等,推动海洋发展明确了全新方向,具备了理论引导,明晰了未来前景。
正是因为青岛海洋资源的优厚以及对“向海而行”方向的坚定,这里也成为了引领海洋产业发展的“头部”城市,一系列有关海洋方面的标准陆续在此制定或完善,例如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制定的《海洋牧场选址调查评价技术指南》团体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牵头编制的《海岸线调查技术规范》、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修订的《干海参等级规格》国家标准等。
别看只是行业标准的制定,它的分量却不容小觑,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标准建设方面拥有示范性、引领性,而且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也必定已集聚了充足的优势,如此才能让标准成为既定可能。
勇敢改、大胆试不仅为青岛海洋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成果,也充分彰显了青岛“向海而行”的信心与决心,是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架构、创造有利条件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
勇于创新向海洋科技发起攻关
时代进程中,科技成为发展的有利推动,能够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海洋发展领域,科技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着海洋发展向着纵深领域加速前行。
如今,青岛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38家,研发费用投入共计约53.2亿元,拥有有效专利超过1.7万件。一大批涉海科技成果得以面世,不仅助推海洋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而且做大做强了海洋产业链条,进一步激活了创新的意识和动能。
比如,今年上半年交付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和最近刚刚完成建设的我国建造最大的国际海洋油气平台—马赞油气集输平台,都是在青岛建造而成,都创造了数项全新纪录,而且建设过程中建造团队攻克多个科技难题以及相关”卡脖子“技术。这是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业的优势所在,也代表了海洋产业在青岛的蓬勃之势。
对科技的攻关不止于海洋装备领域的强势崛起,还包括人工智能赋能海洋发展的无限可能。随着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海洋发展领域也迎来了人工智能时代。
为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今年5月,青岛市召开了“崂山问海”海洋创新发展大会和“AI+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正式提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并现场发布了全国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的指导性文件——《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而且会上还发布了数款海洋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如“盘古”“羲和”“问海”等,标志着青岛在海洋人工智能领域已迈出了坚实步伐。
此外,青岛拥有海洋科技研发领域的优势平台——青岛蓝谷,如今这里已聚集了包括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50余家“国字号”科研机构,能够为海洋科技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撑。一批涉及深海无人自主航行器、深海大规模无人平台组网等领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正不断涌现。
加快步伐将海洋产业引向高端
海洋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海洋经济得以活跃的最直观体现。现在,青岛海洋产业类型已涵盖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涉海设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
而且青岛还建立了“4+2+4”海洋产业体系(“4”即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四个新兴产业;“2”即加快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两个未来产业发展;“4”即改造提升海洋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旅游、海洋化工等四个优势产业),将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明确规划。
在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名单中,共有20家创新性强、成长性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上榜,再次印证了青岛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的示范性、引领性作用。
产业的发展不止于实体经济的活力涌现,也在于海洋与多产业形态塑就的融合之势。比如海洋与旅游产业融合,让本就旅游资源丰厚的青岛增添了更多活力与底蕴。漫步沿海一线,时而疾驰的快艇泛起洁白的浪花;时而驶过的游艇悠哉前行,让“海上观青岛”成为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今年7月份,青岛海上旅游游客数量突破100万,比去年达到这一数据的时间足足提前了147天,可见青岛海洋产业发展的潜力正不断得到释放。加之近日山东省第一家“国字号”央地共建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青岛)落户青岛蓝谷,也将进一步带动海洋文旅产业拥有更完善的平台和更高质的发展。
合作共赢为海洋发展拓宽路径
浩瀚的海洋联通的是世界,带来的是广泛的合作与共赢。在海洋发展领域,青岛积极加深国际交流,通过争创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试验区,打造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等,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海洋活动陆续在青岛举办,且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今年将升级为山东省唯一海洋领域省部级国际性论坛——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必将在影响力上收获更加广泛的实际成效。
此外,青岛还建成有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成为亚洲唯一的联合国海委会“海滨之城平台”创始城市。且“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首个区域办公室落户其中。进一步拓展了青岛海洋开放合作空间,为海洋领域交流合作、共赢未来夯实了平台载体。目前,青岛已与51个国家的89个城市建立了友城网络,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
青岛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拥有优厚的海洋资源,注重科学的发展规划,从而在海洋发展赛道上开辟了一条走在前沿的畅通之路。随着改革的推进、科技的发展、产业的延伸以及合作路径的拓展,在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征途上,青岛正勇立潮头、奋进向前,为海洋强国战略出具更富成效的“青岛方案”。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