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董占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设计学科基础与实践路径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7-05 16:59:51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重大概念,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理论界展开热烈讨论。从内涵看,新质生产力以运用新技术的新产业为主要载体,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劳动效率,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宏观意义上,新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新技术、新动能和新产业及其融合发展,突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关键点,其本质体现于技术先进、制度先进、产业先进、人才先进四个方面。〔2〕新质生产力的特质是创新,以创新型人才促发创新驱动。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形成当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与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的创新型学科布局,将新质生产力与数字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

图片

“天工开物”Design×AI模型平台

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张仃先生题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训“天工开物匠心独运”,山东省人工智能设计平台“天工开物”Design×AI以该校训命名。

一、交叉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科基础

数字化、国际化、智能化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转变,高等教育的“决定性、民生性”作用愈加凸显。因此,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特点,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新要求,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需要培养“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加快,跨国合作项目增多,国际学术研究交流更为频繁,高等教育已经变得更加国际化,亟须以最开放的视野、用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来培养专业人才。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只有在某个领域拥有最前沿的知识储备和前瞻性思维,才能真正成为掌握教育国际化话语权的实际参与者和推动者。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推广,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平台范式,使教育受众学习过程更加灵活、便利。面向未来,按照上述三种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理念,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构建独具特色、与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的创新型学科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

潘鲁生 龙腾贺岁邮票

《龙腾贺岁》邮票由潘鲁生设计,由河南省邮电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胶印工艺印制。邮资图通过形与字、动与静的结合,将龙生肖的激情、尊贵、祥瑞以艺术化的手法呈现出来,带有强烈的传统文化特色。设计灵感来自民间花鸟字,采用汉字“贺”与盘旋的龙身形穿插结合的方式,龙头上扬有“龙抬头”的吉祥寓意,传递出满怀希望、自信向上的民族气魄,彰显文化自信,营造出红火、欢腾的节日氛围。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阵地。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突出强调科技创新,数据是其中最活跃的要素,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基础。首先,面对数字文化新形态,不仅需要成熟、卓异的数字技术,还需要全领域数字融合,通过跨领域合作来培育数字文化。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标志和产业革命的主体部分,智能制造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与劳动力知识密集化、生产工具数字化、劳动对象服务化这三个要件密切相关。这对知识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力不仅接受专业教育,而且还应具备即时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专业知识与综合知识交叉融合、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交叉融合。包含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未来产业更加注重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的交融合璧。〔3〕因此,数字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兼具跨学科视野和多学科知识驾驭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布局。

图片

AI布老虎智能生成课程作业

AI布老虎智能生成课程作业从潘鲁生民艺馆布老虎中汲取灵感,有着深入的角色文本策划、视觉创作以及技术实现,运用AIGC工具塑造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高文化品位和独特造型形式的角色。

伴随科学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和增长点不断产生,引发学科多元交叉与技术跨界融合的文化生态,不断催生新学科、新科技以及新产业形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助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高校迫切需要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设、优化、完善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为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发展、创新人才供给提供支撑”〔4〕,正逐渐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学界共识。在设计学学科建设方面,要借鉴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经验,推动跨界交叉,形成大类培养格局,为学生提供多路径发展的选择机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突破学科壁垒,形成交叉融合、多元并蓄的学科布局,从而扩大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跨学科人才供给,为新制造、新业态、新服务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图片

顾群业“龙”系列

顾群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意作品“龙”系列雕塑在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画龙点睛”全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展暨《塗龙季》第三季展览中展出。

二、艺科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设计学科路径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突出表现在艺术类学科开始自觉与科学技术交融共生。近几年,艺科融合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发展热点,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艺术类高等院校在专业调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主动探索艺科融合的有效路径,取得了系列成果。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早已有之,史前文明时代的石器制作、岩画艺术,文艺复兴以来的解剖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的发明创造,以及当前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开发应用,都是人类感性审美与理性逻辑密切衔接后的物质呈现。尽管艺术与科学各有洞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鲜明分野,但其生产、进步的基础别无二致——就是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和精神文明。科学研究领域的每一次发现和进步都会对艺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如审美观念、材料表现、空间表达、技艺风格的衍变就与技术发明革新密切相关。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艺术对科学发展的巨大贡献。〔5〕艺术的多元视角不仅有助于更加生动地体现科学研究的本质和规律,其自身的科学属性也反哺、催动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与科学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既独立发展,又紧密相连、互鉴影响。

图片

2024年3月29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发布首批10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高质量训练数据集

当前,全球设计领域呈现出学科交叉、艺科融合的鲜明特色。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社会、文化、能源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对设计研究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设计研究和设计行业由本体学科研究向相关学科领域拓展和延伸。设计学研究在数学、商业管理以及材料学等领域形成一定规模,并正在向环境科学、决策科学、能源科学等一些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交叉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拓展;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表明,设计研究横跨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范畴,向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延伸,呈现出较强的多学科、跨学科属性;设计科学研究与“数字智能”“信息系统”“区块链”的交叉融合是设计领域正在形成并不断拓展的全新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已介入以产品、交通为代表的工业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等创新领域,以及未来设计等新兴领域。在部分国际知名设计院校的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带有学科交叉的典型特征,其培养目标侧重培养学生应对当代挑战的变革、创新能力。我国教育界也逐渐出现艺科融合的观念转变和实践转向: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以更加开放的与社会整体关联的视角实现由实体至虚拟现实、由闭环思维到开放创新的转变;在工业设计领域,产品设计与数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相融合。〔6〕可以说,设计学科正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不断融入数字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之中,形成艺术与科技携手共创未来的局面。设计学科日益呈现的多学科、跨学科特征正与当下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下的产业发展同轨并行,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催生了更具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成果,逐渐成为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图片

张光帅、张牧创作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意作品《共生》在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画龙点睛”全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展暨《塗龙季》第三季展览中展出。

三、战略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设计学科导向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的重点方向。其中,数字文化、设计创意、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设计学科可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质和优势,服务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聚焦数字文化,自觉融入数字经济浪潮。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加速特征和叠加效应。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以交集叠加形式与各个文化领域快速融合,衍生出数字音乐、手机游戏、数字阅读、短视频直播、在线展览、虚拟主播等数字文化消费领域。可以说,文化领域正走向深度数字化,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开始全面融合。据统计,广播电视电影、动漫游戏、设计、广告、短视频直播等与设计学科有密切关联的行业广泛涉及算力技术、生成与传播技术、交互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数字技术。其中,设计行业更是与人工智能技术、三维引擎技术、分布式渲染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深度融合。〔7〕这为今后设计学科专业调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设计学科的内涵、外延亟须深化或扩充,设计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迭代更新:在稳步提升设计审美水平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设计艺术“复杂思维”的特点。设计作为一种方法,不能使之蜕变成技术,而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知识补充和智力再创造保持其复杂性的特点,实现从物质设计向社会创新设计的转变,从单一的设计本体论向设计技术化转变,运用“合作、收集、理解、概念化”的方法,保持对设计使用者的关注、了解,获取他们的需求,通过协同的设计使之融入设计过程,深度挖掘艺术与科学技术融会贯通的潜在空间。〔8〕这就意味着未来的设计学科要自觉与数字产业的产品需求和人才诉求衔接,主动增加与数字技术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提升市场阅读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

图片

科技与时尚的融合:“催眠”跨界服装秀场

荷兰设计师艾瑞斯·凡·赫本(Iris van Herpen)与美国动力学雕塑家安东尼·豪(Anthony Howe)在2019 秋冬巴黎高订时装周上演了一场跨界合作。以传统手工艺与新技术相融合的方式探寻并拓展时装设计的边界,结合3D打印及动力原理打造了主题为“催眠”的时装大秀。

二是融汇设计创意,助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特质是新兴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但其外延并非仅限于工业生产。新兴产业既包括云聚于城市群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在工业、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也包括散布于乡村聚落的文旅产业开发。〔9〕设计可以发挥创意特质,实现设计与物质产品、现实产业的结合。工业文明以来,设计活动已经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工业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视觉传播设计、服装与时尚设计、动画与新媒体设计等诸多领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设计产业体系。尽管不同国家对于设计产业的定义和分类不尽相同,但对其核心特质的认知却相对一致,即以艺术、文化、科技为核心,将创意或审美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工程、服务,有效提高生产、生活品质和附加值。可以说,设计产业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链上游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创新成果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实际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充分发挥设计学科的创意优势,通过凝练时代审美取向和系统,通过科学的艺术加工,塑造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凸显人性温度、时尚热度、内涵深度、物质识别度以及产品关联度,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学科及设计行业要及时捕捉新兴产业的新形势、新动态、新需求和新模式,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

图片

教育部试点建设虚拟教研室,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模式

三是锚定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设计全领域变革。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关键产业,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近两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密集出台相关文件法规,如2022年12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与此相应,设计学界对设计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升温。设计界应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首先,要注重理论创新。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并逐步嵌入设计实践的具体环节,传统设计方法和思维已无法有效应对智能技术介入设计所引发的在设计伦理和设计方法方面的挑战。在人机协作、智能场景设计等市场需求的冲击下,设计学科需要全新的方法论体系,既要解决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这一命题,防止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也要重新思考、总结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实效性的实践方法,确保智能技术时代消费者的设计体验品质。其次,推动教育变革。随着“设计学”在2022年新版学科目录中被明确为交叉学科,多种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涌入设计领域,交叉学科设计学正迅猛发展。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设计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单是要设置相关学院,还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知识融入设计学科下设的全部专业方向的课程中,使人工智能概念、思维、知识、工具在设计教学和课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构建全新的设计学科体系并实现全方位覆盖,不仅着力于工学与艺术学的交叉,还应该渗透到人类学、社会学、现象学等人文社科领域。〔10〕此外,还应致力设计创新。人工智能对社会生产和大众消费的影响是巨大的,未来的人工智能更可能全面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市场呈现、产品形态、消费体验、服务需求等方面引发全新变革,形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的未来产业。在这种情势下,设计学科迫切需要融入新一轮科技变革中,密切关注高新技术发展态势,通过创新、多元、交融、生态、科技和智慧化的运营模式,实现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与设计的高度融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处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也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迅速介入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各个领域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学科需要在学科交叉定位、艺科融合、服务国家经济文化战略方面重新思考角色与使命,这也是“新设计学科”发展的全新机遇,也可以进一步丰富“为人而设计”的内涵。

(文/董占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D08)

注释: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9月10日第01版。

〔2〕参见林毅夫等著《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版,第77页;盖凯程、韩文龙著《新质生产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63—65页。

〔3〕人民论坛编《中国制造2025:智能时代的国家战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2页。

〔4〕《学科交叉,打破壁垒,从学术源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种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试验田”》,《新华日报》2024年3月14日第7版。

〔5〕李梅《校地科普合作视域下的艺科融合溯源与美育实施路径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

〔6〕陈正达、张春艳、徐捷编著《设计再出发——设计学科国际发展通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3年版,第19—37、69、70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著《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271—274页。

〔8〕沈榆著《观念的演进:中国现代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版,第356—358、375页。

〔9〕盖凯程、韩文龙著《新质生产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20—127、147—159页。

〔10〕贡雨婕、祝帅《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设计——基于2023年度相关热点话题的梳理和思考》,《艺术学研究》2024年第2期。

(来源:美术观察)

  责任编辑:董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