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彭锋丨象是什么?

彭锋丨象是什么?
2024-12-12 11:54:0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三、“象”与相邻概念

鉴于“象”的“居间性”和“不确定性”,要给它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就像《庄子·天地》中讲述的“象罔”寓言所表明的那样,“象”之中包含“罔”,意味着“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结合。[33]如果一定要给“象”做出明确的界定,就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损害它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就像《庄子·应帝王》中讲述的“浑沌”寓言所暗示的那样,会出现好心办错事的悲剧。[34]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对“象”做进一步的阐释。通过与“象”有关的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澄清“象”的内涵。尽管我们无法给“象”做出一个包含充分和必要条件在内的定义,但至少可以像古德曼所说的那样,给出一些关于“象”的“征候”。[35]

与“象”关系密切的概念不少,我这里列举“形”“影”“纹”“言”四个概念,希望通过与这些概念的比较,进一步厘清“象”的内涵。

(一)“象”与“形”

“形”与“象”关系密切,以至于我们经常将“形”与“象”等同起来,在现代汉语中不加区别地用“形象”来指“形”和“象”。但是,如果仔细区分,还是能够在“形”与“象”之间见出区别。

《周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36]鉴于“天”远“地”近,“天”清“地”浊或者说“天”虚“地”实,与“天”相关的“象”自然不同于与“地”相关的“形”。根据“天”“地”的类比关系,可以说“象”比“形”要远、清、虚,“形”比“象”要近、浊、实。由于“象”与“形”之间存在这些不同,“象”与“形”的存在方式或者说我们对它们的感知方式也会不同。《周易·系辞上》:“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37]这里的“见”既可以理解为“看见”也可以理解为“显现”。这就意味着“象”只是以“显现”的方式存在,它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尤其是视觉。今天的图像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源于“象”与视觉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作为“显现”而存在的“象”,与被“显现”者如“器”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因此同样的“象”可以显现不同的“器”,这就使得“象”可以发挥再现或者符号表达的功能。与“象”不同,“形”与“器”密切相关,“象”可以离开“器”而“形”不能离开“器”。由于“形”始终附着在物体之上,我们对“形”的感知不仅可以使用视觉,而且可以使用触觉。但是,我们对“象”的感知就只能使用视觉,而不能使用触觉。由此,可以说“象”是离开了物体的“形”,或者是无物体的“形”。

正因为“象”可以是无物之“象”,“象”就不仅是视觉的对象,也是想象的对象。如果不借助其他感官,仅就视觉来说,“象”与“形”是一回事。换句话说,视觉无法将“象”与“形”区别开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正如米歇尔等人认识到的那样,“象”既是某物,又不是某物。说“象”是某物,是就视觉经验来说的。说“象”不是某物,是就其他感官如触觉的感知或者理智上的识别来说的。制造“象”的最便捷的装置是镜子,就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拿一面镜子四方八面地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物,草木……”[38]当然是制造它们的形象,而不是它们的实体。换句话说,镜子可以将物的“形”从“物”之中分离出来,而成为“象”。镜子中的“象”不是镜子的“象”,而是镜子面前的东西的“象”。镜中之“象”只能观看而不能触摸。正因为如此,“象”在更多时候是欣赏对象而非使用对象。由于“象”可以与物分离,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象”中代入不同的“物”,从而赋予“象”丰富的寓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用“镜中之象”来形容诗的妙处:“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39]

关键词:彭锋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