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彭锋丨象是什么?

彭锋丨象是什么?
2024-12-12 11:54:0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朱利安基于中国传统美学触及艺术本体论地位的“不确定性”和“居间性”,中国思想家也有类似的认识,其中以庞朴、王树人和叶朗三人比较有代表性。

庞朴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考释发现,中国传统思想的本体论框架是“一分为三”的“道—象—器”,而不是“一分为二”的“道—器”“主—客”或者“心—物”。与二分框架相比,三分框架中多出来的“象”,正是艺术的栖居之所。庞朴说:“道—象—器或意—象—物的图式,是诗歌的形象思维法的灵魂;《易》之理见诸《诗》,《诗》之魂存乎《易》,骑驿于二者之间的,原来只是一个象。”[27]尽管庞朴对于当代艺术本体论研究的困境并不了解,但他阐发的三分框架,尤其是他指出三分框架中多出来的“象”是诗歌形象思维的灵魂,给我们摆脱艺术本体论研究的困境提供了重要启示。[28]如前所述,托马森已经意识到二分本体论框架无法解决艺术作品本体论的难题,她也建议扩大本体论范畴系统以便能够容纳艺术作品之类的文化事物,但是她并没有提出新的本体论框架。鉴于通过增加实体来解决问题并非上策,如果能够做出解释就应该保持实体的简约性,正因为如此,托马森等人在增加新的实体来解决艺术作品本体论问题上显得犹豫不定。庞朴提出的三分本体论框架并没有增加新的实体,而是源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重新阐发,其中的“象”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形成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用它来解决艺术本体论难题。

“象”本身具有惚兮恍兮的不确定性,但是一旦“象”被确立为“道”“器”之间的实体,它就有可能被固化,而失去其居间性和灵动性。有鉴于此,王树人特别强调“象”的非实体性。他说:“虽然与形象、表象相关联,但是,在‘象思维’之思作为原发的活动中,其‘象’则不仅与形象之‘象’、表象之‘象’不同,而且是远远高于后两种‘象’的‘原象’……这种‘象’都不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实体’,而是非实体的、非对象的、非现成的。所谓非实体、非对象、非现成,就是指这种‘象’之‘有’,乃是‘有生于无’之‘有’,从而是原发创生之‘象’,‘生生不已’动态整体之‘象’。”[29]王树人对于“象”的非实体性的强调非常重要,这表明尽管我们可以用“象”来刻画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但“象”并非固定的实体,而是对固定的实体的解构。“象”的非实体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除我们对增加实体的担忧。

叶朗将美的本质确立为“意象”,也是为了突破西方哲学中二分的本体论框架。叶朗注意到,在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中,“很多学者试图跳出那个主客二分的认识的框框。……学术界很多人把注意力转向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当代美学的研究。……把中国传统美学中这些思想加以展示并加以重新阐释,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30]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叶朗提出了“美在意象”的命题。借用上述艺术本体论讨论的术语,按照叶朗的美在意象说,艺术作品在根本上就是“意象”或者“审美意象”。在西方二分的本体论框架中,审美意象兼具庞朴所说的“之间”和王树人所说的“生成”的特征。“之间”的特征表现在:“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存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31]“生成”的特征表现在:“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32]这两个特征都挑战了二分本体论框架对确定性的要求,正因为如此,美和艺术的本体在二分的本体论框架中是难以说清楚的,就像柏拉图最终也没能给出答案那样。

关键词:彭锋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