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外管理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制造经历30多年发展,到了该给全球管理界输入新东西的时候了。今天,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理论探索已臻闭环,“人的价值最大化”等管理思想日趋成熟,如何让海尔经验赋能全球制造业?中国企业又该向海尔学什么?
——做“难而正确的事”
无论是“变大”还是“做小”、做传统家电制造商还是成为生态型企业,海尔始终不变的是,坚持长期主义和自主创牌,做“难而正确的事”。
从1991年批量出口开始,海尔就坚定了自主创牌的信念,确立了“创造一个中国的世界品牌”的目标。然而,并不是因为选择了创牌,就意味着一定会取得成功。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创牌特别是到海外市场去创牌,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过程。
不做代工做品牌,海尔用了整整26年时间才实现海外市场的营收平衡。这期间,还发生了2012年并购日本三洋电机白电业务、2016年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等行业标志性事件,海尔以这样的方式向制造业前辈们致敬,同时也赢得了全球同行的尊重。
目前,海尔是我国家电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最多的企业,累计获得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累计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发布109项,国家/行业标准发布813项,拥有国际标准专家100余名,是参与标准制定以及拥有国际标准专家数量最多的企业。
因为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海尔创出了一个全球化企业。今天的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销售的三位一体网络,创造了25万个就业机会,产品走进10亿用户家庭。
因为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海尔创出了一个世界级品牌。海尔已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其中,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等品类均连续10年以上成为世界第一。更难能可贵的是,海尔构建的全球化品牌矩阵,已赢得了世界各地用户的喜爱和信任。
因为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海尔创出了一个引领时代的管理模式。目前,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已成为具有全球普适性的管理模式,它通过链群合约的治理模式创新、创客制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共赢增值表的生态价值分析工具创新,助力跨区域、跨领域、跨文化组织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
——做“时代的企业”
从“中国海尔”到“世界海尔”,海尔在主动融入并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了商业传奇。
“1988年我入职海尔时,海尔只有冰箱一个厂,却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国产化办公室的部门,当时很少有企业这么做。”周云杰说,在创业初期,海尔就确立了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形成自主技术的发展路径。而这份初心和使命,40年来从未放弃。
保持企业的初心,牢记自己的战略使命,是海尔40年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曹仰锋看来,“从最初的掌握自主技术到后来的创牌,以及‘走出去’全球化,海尔不仅要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企业,还要形成世界级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这就是海尔的初心”。
2021年,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海尔联合中国家电院、中国电科院以及行业上下游骨干企业,以海尔研发中心为依托,共同成立了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
“海尔不是要国家级创新中心这个名头,而是真正把它作为载体,承担起引领中国家电行业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使命。”王晔说,中心突出协同创新取向,加速实现创新技术成果的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通过中国原创方案,赋能行业生态,持续提升中国家电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